咨询干货

了解优化推广技术相关资讯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2020-11-25来自网络作者: 大财女Summer

引言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更应该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而非是"你死我活"的对立。互联网保险当然能买,但更适合具有一定保险专业度的人购买,如果是对保险迷迷糊糊的小白,建议不要"挑战"自己的短板,一旦入"坑",后患可不是损失一点钱那么简单。


正文

如今,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种常态,可以说,互联网的兴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团、淘宝、爱彼迎、滴滴、微信、抖音等各种App,使我们的吃、穿、住、行乃至交流、娱乐变得触手可及,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封锁,又为人们生活的"互联网+"加了一把火。

因此,有一种说法叫做"互联网所到之处,哀嚎遍野",描述的就是传统消费模式下的人群一旦品尝到了互联网的便捷和经济,就很容易转身投向线上服务的怀抱,这对于线下传统企业及其生存依赖者而言,颇有些《三体》里"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味道。

那么,在保险行业里,传统保险是否也会像被互联网"碾压"的小超市一样,被互联网保险颠覆呢?

1、 什么是互联网保险?

根据《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定义,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

简单讲,互联网保险就是根据互联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共性需求所设计的专门在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它在险种、价格、保障期限、现金价值等方面显著区别于线下主流保险产品,主要解决有自主购买能力(懂保险,会支付)的消费者的选择问题,就像一个无人售货的保险超市。

互联网保险有别于"通过互联网卖的保险",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各个App上能够买到的产品与传统保险公司、保险经纪渠道、银行等兼业渠道出售的产品基本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最"正宗"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应该由持牌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开发,目前我国只有三家:安心财险、众安财险和易安财险,而它们的产品不会通过线下渠道进行售卖。

(2)具有网销保险资质的互联网平台(如支付宝里的蚂蚁保险)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适合用户特点的保险产品,而这部分产品一定抓住了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往往符合产品简单、价格便宜、同质性高、消费者心理接受度高这几个特点,这部分内容在后面会详细展开。因此,并非全部的保险产品都适合在互联网售卖,互联网保险超市更像是一个经过了精心选品的"屈臣氏",而非无所不包的"麦德龙",毕竟互联网的精髓就是"精准定位,准确推送,流量珍贵,绝不浪费"。

2、 互联网保险有哪些优点?

互联网保险主要有两大优点,具体如下。

1.极致性价比

需要肯定的是,总体而言,现行的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性价比的确非常高,特别是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短期险种,价格便宜,保障足够,健康告知也不过分,PK同类线下产品相当能打,用极致性价比来形容也不过分,值得点赞。当然,并非每款互联网保险都能做到如此,需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

2.极致用户体验

这里的用户体验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操作极致方便快捷,省去了线下投保的冗杂环节

就我本人的操作体验,如果投保人想要在支付宝App上为自己购买一份重疾险,只需要点六下就可以完成全部投保流程包括支付。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甚至不需要提供任何资料,因为支付宝在登录状态时已经获取了需要的全部资料,我只需要用手指头在手机屏幕上点六下,一份重疾险保单就生效了,并且还可以使用花呗付款,便捷到令人惊叹。

(2)没有了中介人和人情关,整个购买过程更加简单自在

网上投保不用担心被骚扰或者误导,也不会因为人情抹不开情面,买不买,买什么,在什么时间买,都很随意,甚至可以一边刷剧一边下单,整个购买过程更有一种简单自在的掌控感。

3、 互联网保险有哪些槽点?

互联网保险主要有四大槽点,具体如下。

1.当低价成为一种口号,消费者就容易被带进坑里

大家想到互联网保险时的第一印象就是便宜,这种心理就好像逛街时不忘拍照上淘宝搜图比价一样,在消费者心中,网购似乎成为便宜的代名词,而线下产品似乎都是坑。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大V的误导式营销,比如某音常见的惊悚言论——"重疾险保费超过一千元就是坑",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无言以对:你们吃相都这么难看了,我还能说啥呢?

而事实真相是,几百元一年的重疾险都是短期型重疾险,且保障期限仅为1年,1年之后,这款产品还在不在,或者消费者的身体条件还能不能买,都是未知数。

同时,短期险产品的定价都是采用自然费率,那么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增加和身体条件变差,保费必然大幅增加,以至于后期保费大概率会高到完全吞噬掉前期的低价优势,总保费算下来甚至比固定费率的长期险更贵。

在这里,我用一组对比数据(见下表)来说明问题。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另外,几百元保费的短期重疾险基本没有身故/全残保额,也不存在重疾多次赔付、轻/中症保额以及保费豁免等权益,综合来看,会显得比较"偏科"。

所以,用一位年纪轻身体优的年轻人购买一年期重疾险的单年价格去PK长年期且涵盖多项责任的重疾险的单年价格,完全是一件牛头不对马嘴的事情,可这样的PK大戏却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演。所以说,消费者越是脱离保险的核心(条款)去评价一款产品,把低价当做一种口号,就越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进坑里。作为观众,我们可以把这看作"百花齐放的言论自由"一笑而过,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兼听则明,用头脑和理性去做出判断。


2.健康告知无比重要,可消费者大多并不知道

互联网保险由于投保非常(过于)便捷,消费者很容易稀里糊涂点几下就完成投保,可能自始至终连健康告知在哪里都没注意到。据一位知名保险自媒体在文章里爆料,某头部互联网保险巨头曾一度在百万医疗险的投保流程中把健康告知的提示彻底"优化"掉了。也就是说,消费者投保该份医疗险时,除非专门去点击藏在角落里的链接提示,否则根本不会知道还有健康告知这件事情,真是让人"细思极恐"。不过,就我今天操作投保该平台医疗险的情况看,健康告知已经被平台"优化"了回来,并且还反复提示了两次。"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管其背后原因是主动还是无奈,这样的改变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互联网平台也在朝着正轨进步迭代。

不过,如果站在全世界各国横向比较的角度,我国互联网的影响力极广,可谓是"博士生"水平,而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差不多是刚毕业的"本科",所以,互联网上的小白消费者居多。那么,如何引导这些小白消费者明白健康告知的重要性并正确回答,而非仅仅局限于"完成告知作业"呢?我认为这是互联网平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因为未如实告知造成的理赔纠纷实在是太多了。

3.抛开"门槛"去谈互联网都是不切实际的事情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告知要求比传统保险会高出许多,并且因为没有人工核保功能,基本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即申请人一旦不符合某一条要求,直接就pass掉了,甚至不会有申诉的机会。

所以,当人们在纠结到底是买A网红险还是B网红险的时候,不如先仔细阅读健康告知要求,确认自己是否具备购买资格。说不定两款保险对你而言,都是"有缘无分的过客"。

比如说,某热销互联网重疾险的健康告知要求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图片来源:支付宝App-蚂蚁保险-健康福·重疾险)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该款保险的申请人如果"目前及过去1年内因疾病住院治疗或手术",或者"过去2年内,被医生建议需要住院、或手术、或药物治疗30天以上、或定期复查",或者"过去2年曾被保险公司拒保、延期、加费或者附加相关条件承保",就会直接被pass掉投保资格,甚至完全没有机会提供资料补充说明原因。

而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对于女性而言,最为常见的乳腺结节2级就会被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而对于一些需要中医调理的患者,比如肠胃不适或者内分泌失调者,哪怕只是到中医院看门诊也常常会发生被"药物治疗30天"的情况,因为在讲究"治本"的中医领域,30天不过是许多普通病症的一个正常疗程而已。而这样一些在传统重疾险核保标准里基本可以标体承保的问题,却成了互联网保险中的拒保因素,不可谓不苛刻。

我们再看一下某款传统重疾险的健康告知要求。首先,该款保险对既往就诊情况的要求比较宽松,只询问了"最近2年内是否因健康异常发生过住院或手术,或由体检医师或医生给您提出住院或手术的建议",把问题重点聚焦在了"2年内的住院或手术及相关建议",而这个标准就比前面的"连门诊就诊都可能拒保"要宽松许多,具体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图片来源:700度App-重疾险-复星联合新星相印)

另外,即使申请人不符合上图的情况,保险公司也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果断拒绝,而是提供了更体贴、更人性化的备选方案——请申请人自行填报不符合规定的具体原因并提供资料,由保司核保人员人工二次判定是否符合承保标准,给了申请人一次"申诉"的机会,具体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互联网保险虽好,可千万不要踩坑


(图片来源:700度App-重疾险-复星联合新星相印)

其实,通过健康告知这件小事,也能看出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之间迥异的价值观:

互联网因为脱离了"人"的链接,用规则筛选数据(人群)成为了一种提高效率的必然手段,哪怕冰冷的规则会"误杀"掉部分合格用户,从总体效益的角度也不会有影响,因为互联网的价值观是——用大量弥补亏损,不要去追求个体层面上的精细化成功。

而传统保险因为重视"人"的链接,所以会显得比较"拖泥带水"。当然,这也有客观原因,就是传统企业不会像BATJ那样拥有海量的数据(潜在客户)可供转化,所以它们对仅有的资源(客户、渠道等)会更加珍惜,愿意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粘性和转化。再加上作为传统保险公司,核保本身就是驾轻就熟的基本技能,因此额外提供"二次人工核保"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综上,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抛开"门槛"去谈互联网的"极致性价比""极致用户体验"都是不切实际的事情,相对而言,传统保险企业的人性化程度更高。

4.投诉量三年增7倍,"投保容易,理赔难"何时休?

某些主流财经媒体曾发布过类似的文章,吐槽互联网保险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现象。文章指出,尽管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投保的便利性,但互联网保险销售时强调"消费体验",忽略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和条款提示说明义务,导致"投保容易、理赔难"以及"强制搭售""被投保"等行业痼疾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屡禁不止。2019年,银保监会接到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共1.99万件,是2016年投诉量的7倍。消费者普遍反映,"百万医疗险"投保容易、理赔难,宽进严出,与投保时反差明显。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非常正常,因为互联网平台是一个网销渠道,属于销售前端,互联网背景人士的强项在于获取和运营流量,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制作、推送精准内容,然后通过不断调整上述过程而提高转化。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庆功的凯歌奏响在一轮轮的转化浪潮中,至于理赔这样的售后服务,既不属于它们的业务范围,也不是它们的强项。

但是,哪怕是通过代表着年轻、趋势、潮流的互联网平台购买的保险,它也是一款保险,它也与传统线下保险一样,是一款具有法律属性的严肃的金融产品,同样经过了保险公司精算师们的精心计算,同样存在核保、理赔等步骤,同样接受银保监会的监管。所以,当消费者真正到了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比如理赔或者出现争议,互联网平台这样的售前渠道能够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有限,因为这根本不是客服小二能够处理的事情。

试想一下,目前有哪个互联网平台高薪聘请了一群精通保险且经验丰富的律师、医生、专家顾问专门处理理赔工作呢?这样的事情只有有实力的经纪渠道或者高水准的专业团队才能做到。

4、 互联网保险未来会颠覆传统保险吗?

当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其实核心是另外一个问题——买保险到底需不需要中介人?

对于互联网保险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介化":

所有消费者都在网上自行购买保险,消费者独立读懂条款,确定险种、产品、金额、期限、权利人等要素,完成健康告知和投保操作,以及处理后续可能的理赔工作。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咨询顾问的影子,不管是在投前的咨询,还是在投后的服务,不管是隶属于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还是属于渠道的经纪人,还是兼业渠道的咨询顾问,统统都不存在,如果出现任何纠纷争议,也需要消费者与网销平台或保险公司自行解决。

如果互联网"去中介化"成功,那么拥有海量用户的BATJ等平台无疑会成为最大赢家,因为它们只需要在醒目位置开通投保入口,放上几款网红产品,消费者就会自动自发的完成投保和处理理赔,就好像上网买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可是,这样的情况现实吗?

我觉得无论怎么看,都很不现实,主要有三个理由。

1.互联网的运营特点决定了提供的保险产品具有局限性

互联网的优势是追求效率和提供便捷,在互联网保险的运营策略上,会考虑平台特定人群的需求普适性,因为需求决定了搜索行为,搜索行为决定了触达率,触达率决定了转化的上限,而只有最终的转化率才会形成真正的销售。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互联网平台上有1亿个用户,通过第一轮分析和测试,平台初步判断其中3000万用户有保险需求,但并不清楚具体是哪一类需求,于是平台通过第二轮分析和测试,判断这3000万用户中大部分会有医疗险的需求,于是平台会大量上架医疗险,少量上架其他险考察转化效率。假如上架医疗险之后,这3000万用户中的30%都产生了购买,那说明效果很好,路子很对,平台则会进一步优化原来出单的产品和上架更多的医疗险,再根据结果进行调整,进入第三、四、五……轮分析、测试、改进,如此循环往复。而如果这3000万用户中产生购买的不到1%,甚至80%的用户压根就没有点击(互联网平台会追踪消费者点击情况及页面停留时间等操作轨迹作为分析依据),那么该平台会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判断进行调整和新的测试。

所以,在互联网平台的运营策略中,一定会考虑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它会通过一轮轮的测试,最终将最大程度符合"客户需求公约数"的产品系列筛选出来作为拳头产品给予最大的扶持。

这样筛选出来的产品,往往符合产品简单、价格便宜、同质性高、消费者心理接受度高这几个特点,而在保险世界里,这样的产品特点也意味着必然只能是一些提供短期基础保障的简单产品,比如普通百万医疗险、消费型重疾险、旅游意外险、定期寿险等。我们先抛开短期产品在续保上天然存在无法保证的"硬伤"不看,仅从险种的覆盖面上,就能看出它们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所有保障需求。


2.被忽视的中介价值——引导和发现客户的保险需求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保险是一种很难让人产生主动购买欲望的商品。

它不像一件衣服,只要穿在气质过人的模特身上,再加上充满高级感的PS特效,做成一张头图放在淘宝网上都能让广大女性产生点击的欲望,进去之后发现描述、评价、销量还不错,价格也合适,想想自己衣橱里刚好差一款这种类型的衣服(放心,女人的衣橱里永远都会差一款衣服的),于是毫不纠结的就购买了。整个购买的过程是如此顺利、轻松,像呼吸一样自然。

而购买一款保险可就没那么简单。

买保险很复杂吗?

这个问题需要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买保险总比买衣服要复杂许多。

(1)衣服的核心价值在款式,用眼看足矣;而保险的核心价值在条款,必须心脑并用才能明白。

(2)衣服适不适合,买来试试便知,型号无非S/M/L,不满意还能7天无理由退货;而保险适不适合,没有一点专业功底还真看不明白。

(3)买一件衣服需要询问老公、父母、亲戚、朋友的意见吗?我想除非是需要借钱买或者过于贵重,否则都是不必的,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即使买错了问题也不大;而买保险之前,大部分人喜欢问询周围人的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保险坑多且重要,一旦买错,保费损失都是小事,出事了不能赔才是大事。

……

如上的差别还有很多。我想表达的是,买保险和买衣服等消费品不同,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缺乏体验感,让消费者无法产生冲动性购买,不管互联网保险的展示头图做得再精美,文字再吸睛,也很难吸引到一个内心没有明确保险需求的人去关注。就好像对于一个客观上有保险需求(比如单经济支柱家庭,0保障,负债高),但主观上没有保险意识(不知道保险或者认为自己不需要保险)的消费者,就算是小弹窗给他们每天推送一款全网最高性价比的刚需保险,他们也只会觉得烦而已。而这样的群体,会被崇尚"精准定位,准确推送,流量很贵,不要浪费"的互联网平台排除在销售名单之外,这部分人的保险需求,只有靠保险中介人去引导产生。

3.专业中介人的独门绝技——量体裁衣

专业的保险中介人可以运用丰富的金融、保险、法律、核保等专业知识,协助消费者梳理家庭风险缺口和核心需求,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全套风险保障方案,并且尽可能平衡需求与价格,充分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同时在后续理赔时提供终身咨询服务,部分中介人甚至可以做到在消费者遇到理赔纠纷时提供免费但强有力的法律援助,这本身就是一件有着极高门槛的事情,消费者靠自己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如果缺少了专业中介人的指导,消费者最终能否选到合适的产品方案,我不敢妄言,毕竟学霸消费者虽然极少,但也存在,就好像本书的读者只要把书仔细看完,就一定可以脱离保险小白的序列,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脱离了专业的咨询顾问,消费者一定会在买保险这件事情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自我学习,并且中途很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整被互联网软文洗脑,绕上不少弯路。

4.互联网保险VS传统保险,不是对立而是共生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往往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挑战者的角色,似乎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是一场以新换旧的"行业革命"。

在互联网保险这个词出现之前,其实还出现过一个近似的词叫"互联网金融"。其中一个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金融"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小型的天弘基金自从2013年6月傍上流量巨头支付宝,蒙上盖头成为"余额宝"之后,从此进入"开挂模式",半年时间跻身"千亿俱乐部",从一位无名小辈摇身一变成为行业巨无霸的故事。一时间,所有的传统金融企业为之震撼,连身为绝对甲方,对时事一向懒洋洋的银行看着个人存款哗哗的掉,都开始密集开会探讨"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个什么鬼?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时至今日,距离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已经过去了7年,以银行为代表的吸储金融机构遭到了互联网的"颠覆"吗?

并没有。

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像是制造了一股强劲的"鲶鱼效应",把常年躺在甲方沙发上打瞌睡的传统金融拉下来,迫使它们认真思考和重视用户的需求,同时梳理和聚焦自己的优势,进而升级自己的服务方式。

这对于整个市场和消费者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所以,有时候的"神仙打架",百姓不一定遭殃,反而可能是受益者,对"打架的神仙"而言,偶尔切磋一下武艺,磨炼一下筋骨,让双方都更加强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看到传统金融也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耐力好。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直以来,我国对金融业采取的都是强监管模式,不管是中央的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还是地方的金融办(现在升级为金融局)、行业协会等,各个机构都把旗下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担保等管得"密不透风",因此,除了重大且罕见的技术性失误,否则基本没有出大事的可能。

我在银行风管部工作的时候,亲自经手的上报人行、银监局的报表、报告每月都有数十份,这还不算行内例行检查、自查自纠的部分。可见,传统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重视是渗透到了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愿意为此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系统成本,这对于追求效率与速度,喜欢"先圈地再迭代",且多为民营背景,靠ABC轮风险融资获得原始资本,竞争激烈压力大,目标资本回报率高,说不定还签了对赌,同时又缺乏政府层面的成熟监管的互联网企业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传统金融虽慢但稳,互联网金融虽快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不用怀疑的观点,我们通过P2P行业曾经飞速发展但几年间几乎全军覆没的事件也能看出端倪。

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解释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关系,也同样讲得通。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更应该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而非是"你死我活"的对立。

专业保险中介人的价值在于因人而异的需求引导,量体裁衣的方案设计,八仙过海的非标体协助投保,以及各显神通的理赔服务。同时,专业中介人以代理人、经纪人等身份存在于保险公司或保险渠道,并且在银保监会有着人手一份的执业备案,因此永远不会消失,其销售行为更容易被质控和追溯。

而互联网保险在泛保险知识科普、低成本高效率的海量人群触达、精准人群筛选、用户行为分析、操作的便捷性和体验感上又具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所以,互联网保险如何与传统保险进行和谐共生,取长补短,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5、 互联网保险到底能不能买?

直接上结论:互联网保险肯定是能买的,并且如果仔细挑挑,一些产品还非常不错,但是,互联网保险更适合具有一定保险专业度的人购买,如果是对保险迷迷糊糊的小白,建议不要"挑战"自己的短板,一旦入"坑",后患可不是损失一点钱那么简单。毕竟,买保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值得我们严肃的对待,如果没有把握,找到一位"能够让客户在自己的知识盲区里放心"的专业顾问协助,也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以原创、转载、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21-51697771-8029,邮箱:mj@cndns.com,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