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干货

了解优化推广技术相关资讯

“阿里系”和“腾讯系”的PK

2019-02-25来自网络作者: 创业家

腾讯主体是在港交所上市,在港股市场腾讯自带优势。 2018年6 月 11 日,公开市场显示,腾讯总市值约3. 98 万亿港元,而奔赴美国上市的阿里,总市值为5261. 76 亿美元(约4. 13 万亿港元),不看地域的话,在总市值上,阿里稍微领先。再看“阿里系”和“腾讯系”,据猎云网不完全统计,目前,阿里控股的港股公司有 4 家,分别为阿里健康、阿里影业、云锋金融、亚博科技控股,参股公司一家——众安在线;腾讯控股一家——阅文集团,参股 3 家,分别为易鑫集团、华谊腾讯娱乐、众安在线。从阿里和腾讯各自持有的上市公司数量上看,阿里更占优势。

从双方持股比例上看,阿里基本上是控股,而腾讯更多是参股。

“阿里系”与“腾讯系”的较量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和腾讯均入股众安在线和华谊腾讯娱乐公司,其中,阿里通过蚂蚁金服持有众安在线股权13.53%,腾讯持股10.20%;阿里通过云锋基金持有华谊腾讯娱乐股权5.13%,腾讯持股15.68%。两方各占优势。

从主营业务看,阿里与腾讯两者的布局十分相近,主要涉足医疗健康、金融和文娱三个领域,两者一直“较劲”也是不言而喻。从业务布局看,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相对欠缺。

腾讯通过华谊腾讯娱乐涉及医疗健康行业,实际上根据公开信息披露,华谊腾讯娱乐在医疗健康行业的业务才占总体业务的24.33%,而娱乐及媒体业务占了31.04%,且阿里在华谊腾讯娱乐也占有一定的股权。

在财务方面,阿里健康 2018 财年业绩公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财年,阿里健康收入24. 43 亿元,毛利6. 53 亿元,同比增长414.2%和248.7%,但除税前亏损9514. 50 万元。

而华谊腾讯娱乐 2017 年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1. 68 亿港元,全面收益总额为-1. 28 亿港元。

对比“阿里系”和“腾讯系”涉足的各个业务领域的总市值,阿里在医疗健康领域以811. 16 亿港元持有绝对优势;腾讯在文娱领域以712. 44 亿港元更有话语权;而在金融领域,腾讯稍微领先。根据阿里及腾讯各自持有的港股公司股权比例计算,其各自在医疗健康和文娱领域占有的优势不变,但在金融领域双方持有的实际总市值差距缩小。

据腾讯披露的财务数据看, 2018 年第一季度腾讯收入735. 28 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48%,经营盈利306. 92 亿元,期内利润239. 73 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65%;腾讯增值服务业务收入468. 77 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网络游戏收入287. 78 亿元,同比增长26.22%,社交网络收入180. 99 亿元,增长47%;腾讯其他收益净额共75. 85 亿元。

其中其他收益包括若干投资公司(短视频分享、新闻信息流、网络游戏及视频内容创作等垂直领域)的估值增加而产生的公允价值收益,以及因若干投资公司的资本活动而产生的视同处置及处置收益净额。

腾讯控股的阅文集团目前还未公布 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但其 2017 年的经营收入40. 95 亿元,经营盈利5. 11 亿元,相对而言,还算可观。从腾讯的布局看,其在泛娱乐上加足马力,本就以社交崛起的腾讯,其在数字娱乐上确实更有优势。

相比之下,阿里在这领域就略显尴尬,阿里 2018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实现2502. 66 亿元营收,832. 14 亿元净利润,其中来自数字传媒和娱乐的营收为人民币195. 64 亿元,同比增长33%,占集团整体营收的7.82%,然而其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高达83. 05 亿元。

“阿里系”与“腾讯系”的较量

阿里通过自建与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在文化娱乐领域布局,并于 2014 年收购阿里影业。阿里在 2016 年 6 月又全面整合数字传媒和娱乐业务,成立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

然而阿里影业高层不稳定,业绩也一直不佳,其 2017 年年报显示经营亏损9. 01 亿元,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33. 03 亿元,经营亏损为16. 13 亿元。 阿里另一控股公司亚博科技控股 2018 年第一季度经营收入1766. 80 万元,经营亏损 7408 万元。

在金融领域,阿里与腾讯的实际差距真的是不相上下吗?阿里在众安保险持股份额略大于腾讯;且对于云锋金融,阿里控股55.42%;而腾讯在易鑫集团只持股20.90%;双方在总市值上相差不大。

但从内部财务数据上对比,云锋金融 2017 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2106. 40 万港元,营业亏损3. 79 亿港元;易鑫集团 2017 年财报显示,营运收入39. 06 亿元,毛利21. 90 亿元,营业亏损6. 05 亿元。从营业亏损上看,易鑫集团更为严重,但营业收入却远远超出云锋金融。

其实,在金融领域,更值得对比的是腾讯的“理财通”与阿里的“蚂蚁金服”,而蚂蚁金服未来赴港上市几乎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在“阿里系”与“腾讯系”的较量中,除了在港交所场上的比拼,其场外将入场的隐藏势力更不可忽视。

据猎云网不完全统计,公开信息上传言将奔赴港交所上市的“阿里系”和“腾讯系”共有 4 家公司,分别为“阿里系”蚂蚁金服,“腾讯系”创梦天地、斗鱼和猫眼微影。

其中,创梦天地已于 5 月底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从这些将奔赴港股市场的企业看,最受瞩目的莫过于蚂蚁金服。从阿里巴巴披露的 2018 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蚂蚁金服 2018 年第一季度出现净亏损,但其公司估值却一路飙升。

蚂蚁金服公布了最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 140 亿美元,据业界分析,其公司估值预计接近 1600 亿美元,相当于 10000 多亿元人民币,这估值完全赶超已在美国上市的百度与京东,中国的BAT(百度、阿里、腾讯)时代已变成ATM(阿里、腾讯、蚂蚁金服)时代。蚂蚁金服若赴港上市,直接对垒的将是腾讯本身。

对比“腾讯系”,创梦天地,从其递交的招股书显示, 2017 年营收约17. 64 亿元,同比增长19%;经调整利润约2. 38 亿元,同比增长约41%;毛利约7. 09 亿元,同比增长40.2%,但并未显示公司估值,而此前有称其 3 月份估值已逾百亿元; 再看斗鱼和猫眼微影,从其最新一轮融资估算,其估值分别为 250 亿元和 200 亿元。相比这些公司体量与蚂蚁金服完全不在同一层次。

“阿里系”与“腾讯系”的较量

未来,一旦这些公司奔赴港交所,那阿里方,通过蚂蚁金服在金融服务领域将稳操胜算;而腾讯方,将通过创梦天地、斗鱼以及猫眼微影继续在文娱领域领跑。除此之外,腾讯投资的陆金所也曾多次被传会赴港上市,对于其最新估值,有消息称接近 600 亿美元,相对而言,这个估值有点夸大。

早前腾讯投资陆金所本就低调,其实际持有股份更无从可知,但从中也可看出,在金融领域,腾讯不会轻易让步。此前,据全天候科技报道称,在蚂蚁金服最近的Pre-IPO融资中,蚂蚁金服对本轮投资者设定了一条限制——腾讯控股的企业不能投。

蚂蚁金服作为“阿里系”的最重要一员,其与微信支付在新零售支付领域之争早已是“战火不断”。如今港交所新的上市规则,为更多创新企业赴港上市提供可能,未来奔赴香港上市的“阿里系”与“腾讯系”企业也会增加,阿里与腾讯的这把“摩擦之火”会在港交所烧起来吗?

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以原创、转载、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21-51697771-8029,邮箱:mj@cndns.com,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我们。